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戊戌变法公开课篇2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活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公开课篇3

【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篇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解释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导入框谭嗣同的事迹导入

【自学指导】

一、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上书?

2、此事件的意义:

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报刊:

组织的团体:

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

二、百日维新

1、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颁布变法令的皇帝是:

2、百日维新的时间:

3、内容:

4、为什么此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结果:

6、变法失败的原因:

7、维新人士的结局:

8、列举"戊戌六君子":

9、这次变法为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